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作文 > 作文素材 > 优美段落 > “点”“滴”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点”“滴”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古人作诗作词时很注意遣词造句,往往会因斟酌一个词而苦思冥想,甚至是捻断胡须。于是,许多诗或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或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比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宋祁《鹧鸪天》“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动词的妙用都有画龙点睛之妙。下面,笔者也想试举三例,说说“点”“滴”在诗文中的妙用。

(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这三句都用了“点”或“滴”渲染意境。当然,这三句中还用了比较典型的寄寓愁情愁丝的意象——梧桐和细雨,但如果少了“点”“滴”就会少了那种清丽、空灵且凄苦的味道。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作一些比较。比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陆甫之《清平乐》中的“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清平乐》中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虽然也都借“梧桐”“细雨”这两个意象表现了愁闷,却不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表达得更为凄切凄冷。这是因为,有了“梧桐”和“细雨”这两个意象,如果再巧用“点”或“滴”,或者将之叠用为“点点滴滴”,则可以更好地渲染出词人愁之难以排遣的凄苦心情和空灵清丽的凄冷意境。

先看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以细腻的笔触写了闺怨,而且还在写景抒情中借一个“滴”字,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空灵忧伤的意境。上阕从环境到人物,都烘托了一种秋夜孤寂的闺怨。下阕则为了衬托出人物怨忧的心绪,从听觉的角度写了“三更雨”,对秋夜单调的雨声作了入微的描写——“滴到明”,衬托出人物忧怨凄清的心绪。抒情主人公听了一夜的雨声,定是整夜未眠,由此可见离情之深。那密密的雨点不断打在枯叶上,发出枯燥单调的声响,已经很叫人心烦了,再加上它滴到空荡荡的台阶上发出的扰人的声音,就更让人心碎了。于是,这秋夜的冷雨便一点也不像是落在梧桐叶上,也不像是滴在空台阶上,倒像是点点滴滴都砸在抒情主人公的心上,声声都在诉说着凄苦之情。空阶滴水空灵而清丽的艺术氛围就这样被渲染出来了,怎能不使人缠绵悱恻,幽怨伤怀!

再看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确,面对“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等情景,再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孤独之怨等,词人的愁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但是,这些浸满了词人凄苦和哀愁的意象,虽然也都着力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愁苦,颇具感染力,却都比不上“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中叠词“点点滴滴”所起的表达效果。因为,“点点滴滴”从声音的角度将无限的愁苦具象化,并以叠字的方式实现了雨声由白昼到黄昏的延续,进而使词人内心无限凄楚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了。当词人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为国家担忧时,却偏偏从早上到黄昏都在下着绵绵细雨,而且还是一点点、一滴滴都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况味,怎么会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尽的呢?于是,词人只能借“点”“滴”传递:“点滴”是双声词,主要写声音,是以声衬情;“点点滴滴”一语,更是极富“顿挫凄绝”感——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劈劈啪啪地响着,从早上一直响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虽然作者写的是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但我们却可以从中体会到这雨点其实是实实在在地都打在了词人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都是那么强烈,都在敲击着词人的心,让他不能自抑!

再看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中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每一点都引发相思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既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更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听着这声音,无限的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词人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尤其是那一声声、一点点都实实在在地落在词人的心里,那是何等的凄苦啊!于是,我们读来也如闻雨声嘀嗒——既抑扬顿挫又能把整个气氛都渲染得十分浓厚,进而从这一声声、一点点中深深地体味到词人内心的凄苦。

诗文词赋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都是由巧用一字而把整个意境都表现了出来,进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并使其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学习和品读精美诗文时,一定要多学习其锤炼字词的技巧,揣摩其所用词语的深层含义,并品味其所营造的艺术境界。

标签: 古诗词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大作文网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大作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闽ICP备18026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