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百科全书 >军事知识 >中国古代战争> 捻军起义战争

捻军起义战争

更新时间:2010-03-17 15:51:51

捻军起义战争

捻军是由捻党(俗称捻子)起义转化而来。“捻”系皖北方言,为一支、一股的意思。小捻数人、数十人,大捻一二百人,以护送私盐为生,时与清军发生冲突。清咸丰元年(l851年)捻党即不断起义。三年,太平军北伐、西征,各地捻党纷纷响应,逐步发展成大规模捻军起义,以皖北为中心,遍及豫东南、鲁西北、苏北、鄂北地区。

著名首领(称趟主)有张乐行、龚得树、苏添福、韩奇峰、侯士伟、王贯三等。捻军初期是“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各自为战,互不统属。五年秋,捻军各路首领在安徽毫州雉河集(今涡阳)会盟,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一作大汉明命王),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另外还有各种镶边旗,众至 10万。

清军向淮北捻军基地围攻。七年春张乐行率主力渡淮河南征,攻占三河尖(今河南固始东北),随后南下与太平军李秀成、陈玉成部会师攻占霍丘等地,据为基地。从此,捻军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联合作战,但捻军仍坚持独立自主,听封不听调,时合时分。不久,太平军撤离,捻军基地尽失。八年五月,张乐行率军北上,连克安徽怀远、临淮、风阳等地,控制了淮河中游。次年夏,配合太平军攻占定远。十年初,临淮、凤阳相继陷落。与此同时,坚持淮北斗争的捻军,不断扩大占领区,向河南、苏北、山东出击,攻占州县,歼灭清军。张宗禹率领捻军还攻占了苏北重镇清江铺(今淮阴)。十一年二月,龚得树率领捻军配合太平军西征武汉时,牺牲于罗田松子关。八月,太平天国要地安庆失守,张乐行在淮南难以立足,北归颖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调僧格林沁由直隶南下攻捻。捻军在山东与清军周旋,捕捉战机,先后在巨野羊山集、菏泽李家庄、汶上杨柳集三败僧军。同治元年(l863年)四月,太平天国重镇庐州(今合肥)失守,清廷命僧格林沁统一指挥河南、安徽等地清军,对淮北捻军实行南北夹击,二年二月攻占雉河集。张乐行等 2万余捻军将士殉难,淮北根据地丧失。张宗禹等率捻军从淮北突围转战于河南、湖北、山东各地。

三年六月,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张宗禹、任化邦部捻军与赖文光太平军余部合并整编,推赖为全军统帅,仍沿用五旗军制,逐步易步为骑,实行流动作战,队伍很快发展至 10万余人。四年四月,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之战中,一举将僧格林沁击毙,歼蒙古马队 7000余人,给清廷以沉重打击。

其后,清廷调两江总督曾国藩负责“剿捻”。他先取重点设防,以静制动办法,捻军时分时合,往来穿插于清军重点防区安徽、河南、山东、江苏之间,屡败湘、淮军的尾追、堵截。曾国藩继又采取“聚兵防河”的方针,亦被捻军突破。五年九月,为了摆脱清军的围攻,捻军在河南分兵:张宗禹率一部挺进陕西,联络回民起义军,称西捻军。赖文光率一部在中原坚持斗争,称东捻军。十一月,赖文光率东捻军 2万余人由河南人湖北,拟占荆襄入川,先在钟样罗家集、安陆杨家河获两次大捷,歼灭清军数千人。六年正月,捻军在尹隆河之战中先胜后败,伤亡 1.8万人,严重受挫,遂放弃入川计划。五月,捻军再入山东。当时,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剿捻”,采取“扼地兜剿”方针,重点防守黄河、运河、胶莱河。东捻军左冲右突,虽先后突破运河、胶莱河防线,仍未跳出李鸿章的包围圈,连遭失败,终于在江苏扬州境覆灭。

六月十日,张宗禹率西捻军3万余人由河南入陕,在西安附近取得十里坡之战的胜利,歼灭湘军 3000余人,转战于渭水南北,继又突入陕北。后得知东捻军处境危急,遂强渡黄河回救,经山西,入豫北,再入冀中平原,才得知东捻军已然败亡。西捻军在10万清军围追堵截下,于七年三月南下山东,结果重蹈了东捻军覆辙,数次抢渡运河未成,损失惨重。七月,西捻军在山东茌平全军覆没。至此,捻军起义战争结束。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大作文网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大作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闽ICP备18026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