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百科全书 >天文地理 >名胜古迹> 同识庐山真面目

同识庐山真面目

更新时间:2010-03-17 15:22:18

庐山,又名匡庐,传说在殷周时期有匡俗兄弟七人在此结庐,而得名。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北临长江,是鄱阳湖平原上的一座孤立山峦,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总面积282平方公里。庐山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尽管庐山的绝对高度不算很高,但其孤峙鄱阳湖边,与四周平原的相对高差近1400米,从而造就了庐山拔地而起的雄伟气势。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由于断块的隆起,与四周断裂下降的平原、盆地和低丘岗地相比,山体显得格外峭拔、陡峻和高耸。断层构造在庐山山体的东南部和西北部表现最为明显,东侧有温泉大断裂,西侧有莲花山大断裂。五老峰、龙首崖、仙人洞等处奇险的陡崖,都是断裂作用的结果。庐山地貌特点与其地层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庐山北部地层岩性坚硬,往往形成高大山岭,如大月山、五老峰等。五老峰因其岩性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作用,形成被垭口分割的五个山峰,宛若五位老人并坐,笑逐颜开,其东南面是断层形成的悬崖,登上峰顶,碧波万顷的鄱阳湖尽收眼底。怪石林立的峰壑,顿生五色烟云。庐山南部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地层主要由片岩、负岩、板岩和花岗岩等组成,岩石破碎,风化侵蚀强烈,其地貌和风景与山北大不相同,山形多呈浑圆状,而与北部山形造成明显的对照。

匡庐奇秀甲天下,这不仅同它的构造运动,山体的岩性有关,也与冰川的作用密切相连。庐山的第四纪冰川,大约形成在距今200万年前,尽管时过境迁,但冰川遗迹却仍历历在目。在秀丽的西谷,通往花径的林荫道旁,有两块相互迭置的巨石,略小的一块突兀横架在大石之上,其形态颇似展翅欲飞的苍鹰,来之蹊跷,被称为“飞来石”。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它不是“飞”来的,而是冰川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冰碛地貌”--冰桌。据李四光的论断,庐山是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最集中的一个山体。庐山冰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山区北部,其中以冰斗、冰窖和 u形谷最为典型。庐山冰斗最著名的是大坳冰斗,它发育在大月山的东北角;此外,牯岭街心公园下临的窑洼也是一个冰斗,庐山有多处冰窑,其中以芦林盆地最著名,这是当年大校场和牧马场两条槽形洼地的冰舌汇合处,后经冰川的刨蚀作用而形成。水有水路,冰有冰道。U形谷就是冰川运动过程中的谷道,地质学上称冰川谷。庐山主要 u形谷有王家坡、七里冲、大校场、石门涧、庐山垅、莲谷和小天池等,其中尤以王家坡 u形谷气势磅礴,地貌典型。王家坡谷地介于小天池的长岭头之间,谷宽平直,谷壁切割整齐,谷底平坦,规模宏大,冰蚀特点非常突出。庐山的冰川遗迹令世人瞩目,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考察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宝贵场所,其怪绝嶙峋的岩石,层出不穷的奇峰,别有意趣的幽谷,无疑也与第四纪冰川的“洗礼”是分不开的。

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的九江低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世界”的美誉。

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气候清凉的原因之一。庐山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暖湿空气以来自东南太平洋的气流为主,兼以依山傍湖,蒸发量大,携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沿山地上升,形成地形雨。庐山年降水量为 1838.6毫米,较周围地区多出1000余毫米,最高年份曾达3362.6毫米。庐山的降水随夏季风消长,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降雨日多达160多天,从而造成日照率低,并起到夏季降温的作用。

庐山是云雾的世界,频繁涌现的云雾,使庐山雾日最高年份达221天,最少年份也有158天,年平均雾日为191天,这与山下九江年平均雾日只有8天,形成天渊之别。云雾多,与庐山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密切相关,饱含水分的空气,在山谷中不易消散,遇冷即凝为云雾。云雾多能有效地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增高起着抑制作用。在庐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其中尤以春季为最,三天便有两日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一份神秘感,被称为“一绝”。也许正是因为多姿多彩的云雾的半遮半掩,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雨百瀑匡庐水”,由于庐山山体多陡崖断壁和幽深的峡谷,因而形成众多的庐山瀑布,它与泰山青松、华山摩岭、黄山云海、峨眉古寺并称为山川绝胜。“庐山瀑布,首推三叠”,它以其博大雄奇的气势,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而被誉为“山北绝胜”的王家坡瀑布,双流齐泻,更是别有情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庐山以“龙”命名的瀑潭很多,如卧龙潭、乌龙潭、白龙潭、黄龙潭等等。这些龙潭景物各异,水势不一,或双管齐下,飞梭织锦,或吐珠泻玉、袅袅坠渊,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把庐山瀑布与“鄱阳烟雨”相提并论,同称“开下奇观”。

庐山也是我国一座源远流长的千古文化名山。早在4000多年前,大禹就曾在此治水。当佛教传入我国的初期,庐山曾成为我国南方佛教的中心,其代表人物是东晋高僧慧远。到了南朝,名道陆修静也来庐山开辟道扬,从而打破了佛教独占庐山的局面。封建士大夫在庐山的活动,比佛道两家还要早,他们来此主要是游历、隐居和读书。游历从司马迁开始,在唐、宋和明、清更形成了两个高峰时期,孟浩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范仲淹、苏洵、苏拭、苏辙、米芾等都曾游历过庐山。士大夫隐居遁迹庐山也从汉代开始。历代知名隐士有晋代诗人陶渊明、唐代诗人李白和白居易等。士人来庐山读书以东晋南朝“寻阳三隐”(周续之,刘遗民和陶渊明)为较早,到了唐代更是不乏其人,被称为“山中四友”的崔群、符载、宋济、杨衡,以及曾在白鹿洞读书的唐朝刺史李渤和其兄李涉则为其佼佼者。到了北宋中期,理学兴起,宋明理学的大师和奠基人周敦颐在庐山北麓莲花峰下筑书堂定居讲学,人称濂溪书堂;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亲自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勘察并主持重建,以此作为传播儒家理学的场所,由于朱熹亲自在此讲学的缘故,白鹿洞书院名声大振,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朱熹倡导的白鹿洞书院更成为后世讲学式书院的楷模。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庐山开始为西方列国所染指。外国人在这里租用、租借或买去了很多土地,进行开发经营,他们在牯牛岭地区大兴土木,兴建学堂和别墅。这些异国风情的各式别墅,造型别致,各具风格,掩映在万绿丛中,随着服务行业和商业日益兴盛,牯牛岭意外急剧地繁荣起来,一个山中城市开始形成并渐具规模。1928年4月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历时20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于1939年4月占领庐山,使它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 对庐山的保护和建设,使其真正焕发了青春,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庐山的风景名胜很多,遍布山南山北,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有看不够的秀美景色。这里有白居易歌咏桃花的花径,有传说仙人居住的仙人洞,有幽谷栈道的锦绣谷,有卧龙昂首的龙首崖,有幽深、静谧的黄龙潭,有飞流渲泄的乌龙瀑,有“千里鄱湖一岭函”的含鄱口,有隐藏深壑的三叠泉,有被誉为植物王国的庐山植物园,有号称山南之美的秀峰,有“天下第一”的谷帘泉,有慧远诵讲佛经的东林寺,有古代高等学府白鹿洞书院等等。

庐山美,不仅美在自然,更为突出的是人们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庐山的美,又用美装点了庐山。在那云雾缠绕中,星星点点隐现的山间别墅,便是人们给予大自然美的回赠。它们色彩悦目,自然和谐,疏密有致,使人既能体验到我国浓郁的园林韵味,又能感受到强烈的西方庭院色彩。庐山别墅美充分体现在它与自然的融合之中,“美庐”别墅则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一例。“美庐”依山就势,前瞻牯牛岭,背靠大月山,门前小河潺潺流过,一派山林风光;院内有天然泉水,与院外的山溪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步入庭院,满目葱茏,温馨沁人,这里有金钱松、白玉兰,也有红枫、银杏、松柏和吉祥树,爬满走廊的美国凌霄和后院大片的竹林亦增色不少。在绿荫掩映下有栋西式

二层建筑,主楼和附楼由一条封闭式的走廊相连,融为一体,其组合高低错落,有虚有实,既朴实优美,又富有变化。整个别墅置身于绿色之中,绿顶、绿门、绿窗、绿柱、绿栏、绿廊,使人感到静谧、安宁而又清新,从而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美庐”别墅为石木结构,石料多就地取材,但又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例如庭院内保留了一块露出地面的风景石,“美庐” 二字就刻在石上,但毫无雕琢斧痕,反而又平添一景。“美庐”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庭院布局,都堪称庐山别墅之精华。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大作文网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大作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闽ICP备18026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