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作文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 巴金婉拒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巴金婉拒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巴金最后32个春秋》详细记录巴金老人1973年至2005年间的晚年生活,以翔实的史料、平易率真的文字,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巴金和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巴金的心灵跋涉历程。本文选自书中第15章《质本洁来还洁去》。

2001年的冬天到了。

上海华东医院的病房大楼里,仍然保持着它那惯有的宁静。这里是巴金晚年生病住院的地方,老人静静躺卧在床榻上,他四周是一片柔和的白。白的四壁,白的吊灯,白的卧具和雪白的窗帘。巴金再不能像几年前那样,可以手拄藤杖在病房外走廊里散步了,记得他刚住进这所医院的时候,还仅仅是帕金森氏综合征的初期,老人那时完全能够自由地活动,有时他还可以在病室外的廊道里练习行走。他的散步活动,大多是在清晨和傍晚。

巴金这样做的原因是为活动肢体,增加必要的活动量。有时他一个人在病室里,还会写些篇幅不长的文章。即便1986年他用整整8年时间写完了《随想录》以后,巴金虽已宣称他从此不再写作,然而他只要还有一点气力,总是要写东西的。因为在巴金看来,没什么比以笔向读者倾吐心中所想更重要的了。

进入人生的迟暮,巴金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孱弱。

特别是这一年冬季,巴金的体质更差了。但他只要有精神,还希望读报纸上的消息,后来他本人不能读报了,就由身边的人代读。总之,巴金头脑中的思维始终很活跃。

11月17日,一张《北京青年报》摆在巴金的病榻前。上面刊载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巴金婉拒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文称: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中国文学界、也是中国文人心中一个难以释怀的结。不久前李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之后,近日又传出巴金先生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记者半信半疑四处证实之后,也听到各界不一的种种反映,诺贝尔文学奖是否值得中国文人奉若神明,中国文人是否一定要踏上诺贝尔之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离得奖到底有多远,不管承认与否,诺贝尔奖在中国文人甚至中国人心里都已经留有挥之不去的遗憾与期盼。

渴望诺贝尔奖实际就是渴望认可。

记者第一个前往求证的地方,是中国社科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接受采访的陆某某研究员闻知此事后反应平平:这件事一点也不稀奇,提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在谈到此次巴金被提名一事时,陆某某认为:在我看来,这种提名更多的是对90岁高龄的巴金先生的一种敬意。至于能否获奖,陆某某认为:这种评比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获奖也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当代最优秀的作家,其实中国的优秀作家辈出,有实力获奖的作家不止一个。

这是美国华裔文人的善意之举。

巴金静悄悄地睡着了。

他似乎对这些来自异国的兴奋信息,一点兴趣也没有。这不仅因为老人这时正在患病,没有精力去思考那些在别人看来可以为自己带来终身益处的荣耀。而是巴金实在太淡泊名利了。在他看来,无论诺贝尔文学奖有多少国家的作家在翘首以待,那些足以让一个人享受一辈子的丰厚金钱,都不会对他笔下的作品作出公正的评价。在巴金的潜意识中,他所有的作品,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国读者能读懂它们。如果他用母语写成的小说或《随想录》,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几个喜欢它的读者,那么,就是获得再重要的奖励都是无益的。

李先生,既然我们在美国的朋友们,都准备为您做一点好事,可您为什么始终持这种漠然的态度呢?巴金清楚地记得,大约是前一年的秋天,也是在华东医院的病室里,有一位风尘仆仆的远方客人走近了他的病床边。他和他紧紧地握着手,彼此端详着对方那早已苍老的面庞。他们这才惊愕地发现,当年一起从祖国前往法国留学时的英俊潇洒容颜,早已经随着岁月的风尘消逝殆尽了。这位来自美国的客人,名叫吴克刚。20年代巴金前往法国巴黎的时候,就与面前这位同样也是银发飘逸的老人同行。数十年后,他们这对留学时的好友,终于分手了,而今吴克刚竟走进华东医院的病室,巴金绝不会想到,两人久别重逢时开始的话题,竟然就是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

巴金脸上的笑容倏然不见了。他对吴克刚见面就谈此事不感兴趣,因为早在一年前,他就已经从北京一位友人的来信中,得知吴克刚正在海外为巴金如何获取诺贝尔文学奖努力的经过。

不,我们最好不谈这个。巴金发现吴克刚确是出于一种真诚之心,在关心他写作生涯最后是否能得到世界性的承认与肯定。一年前,当巴金在上海接到旧友后人马小弥写来的信时,已经对吴克刚的好心有了个基本的了解。原来,多年前生活在台湾,担任过台湾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的吴克刚,近几年又辞去了台湾的所有职务,前往美国纽约定居。在那里吴无时不在关心巴金在国内的状况,特别是对他的文学成就,更是老同学须臾不能忽视的事情。也许正出于老学友对巴金多年艺术成就的期望,他十分希望巴金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上一举夺冠。因为吴克刚发现在美国有许多华裔人士,都为像巴金这样著作等身的中国作家始终被拒绝在诺贝尔文学奖评奖范畴之外而深感不平。

正是出于上述心态,吴克刚等人在美国主张聘请一些学者,设法把巴金的《选集》或者近年在国内出版的《全集》译成英文。吴克刚等人都非常清楚,凡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入围的作品,无论哪个国家的作家,首先他的作品必须要有英文译本。否则东方文学作品连诺贝尔文学奖的门槛也休想进去。

吴克刚那时还不能亲自到上海来和巴金当面谈这个问题,所以就在北京通过老同学的后人马小弥给巴金间接传递信息。吴克刚的用意是他们这些远在美国的友人们的好意,至少要得到巴金的首肯和支持才行。否则他们即便能把巴金的著作译成外国文字,也是于事无补的。

巴金把马小弥的这封信反复看了又看。最后老人漠然地摇了摇头,他唇边又出现了那种浅浅的笑意。这是一种看惯世间冷暖荣辱,对任何事情都泰然处之的哲人之笑。对于吴克刚和马小弥的善意,老人思考了多时,最后还是谢绝了。他在给马小弥的复信中这样说道,我不赞成什么奖金。因为,一、办不到,没有这样方便的奖金;二、我的小说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从来不想骗外国人的钱;三、我的作品译成外文出版的也已不少其实,巴金在写给马小弥的信中,已经对吴克刚的好意给予了全面谢绝。可是没想到,吴克刚来上海探望生病的巴金时,竟然又旧话重提,当然巴金会感到几分不解。他说: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我连一点兴趣也没有,还是不要再操这个心了!

巴金之所以这样评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在于这个奖项多年来始终疏远最早产生古代文明的中华泱泱大国,甚至有人在敌视中国的文学,又要把它们每年的文学奖毫无道理地投给那些与世界多数读者毫不相关的作者与作品。因此,巴金和吴克刚的谈话,很快就转向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上去。

巴金特别欣赏吴克刚给他带到病室里的两本书。一本是法文版的赫尔岑所著的《往事与随想》,另一本则是专门研究如何医治帕金森氏症的医疗读本。当然这本书也是英文资料。巴金对吴克刚在阔别多年以后,给他送来这样的礼物感到振奋和欣慰,却再也不想多谈在老人眼里毫无意义的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莫非当真要光顾中国文坛上的宿将巴金吗?对此,巴金最终是以沉默作出了有力的回答:我不需要。

标签: 巴金 婉拒 诺贝尔 文学奖 提名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大作文网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大作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闽ICP备18026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