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作文 > 作文素材 > 高考素材 > 2012高考作文高分策略

2012高考作文高分策略

2012年高考迫在眉睫,但对于作文,很多考生仍然感到无从下手。考生们对作文的心态是很微妙的。明明自己花了不少时间,可总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写好高考作文体现了一种能力,因为高考作文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要求下的一种创作,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考生水平的发挥。那么怎么样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审题求严

从近三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个性,关注社会。这必将是2012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无论从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还是安徽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降低高考作文审题难度似乎是大势所趋,2010年以“吴兴杂诗”为材料的作文题一出来,就招来了一片批评和指责之声,很多评分机构都把安徽卷的作文评为三等卷,原因就在于,命题打破了高考作文多年来所固守的“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原则,同样,2010年的全国一卷的漫画作文也是批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原因也是在审题上人为地设置障碍,让写作能力强的考生不能发挥出真正的水平。

于是2011年安徽省高考作文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问题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命题显然是对高考作文命题考察本质的回归,因为高考作文本质在于考察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而并非一味在审题上打转转,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

但降低审题门槛不等于不需要审题,就2011年安徽高考命题来看审题要素:其一,要细析语句结构,要注意“时间在流逝”与“时间的流逝”的区别。这里“时间”是表达的主体,“流逝”强调行为,关键词是“在”,要突出时态正在进行,“在”字是个时间副词,表达的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强调我们如何面对事实、面对当下。其二、忌肤浅要深刻,面对

2011高考试题,很多考试这样写,多数考生会这样写:面对时间的流逝,我们应珍惜光阴奋发有为或如何做到不负光阴、莫误青春。这基本符合题意,但缺乏深度与理趣,如果从达在时间的流逝中、在事物的变化中如何审视自我、把握自我、坚守自我、突破自我,或者阐发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事物消失了而有些则成为永恒,分析剖析瞬间与永恒的辩证关系等等,如此立意则显高出一般。其三、角度求小。很多考生一看到作文题,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一时无从下笔,你可以从小的角度切入,面对正在流逝的光阴,你想到了什么,如何对待它。时间的流逝带给我们的感悟、联想、启示等,也可以用一个小标题来缩小命题范围。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对于命题作文来说,要注意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判断重点,找准题眼;对于材料作文,要注意比较异同,综合各则材料的共同点,提取、筛选主要信息,才不会走题;对于话题作文,尤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是由两个(或以上)概念构成,概念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审题时,要注意剖明概念之间的关系。通常有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这点我们可以参考2009年高考题“弯道超越”来看。

安徽高考作文题已经由浅入深,由紧跟时事走向哲理的引导了,明明白白直接告知考生命题。命题引导考生思考时间、人生、成长、生命、理想等等,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立意求新

“意高则文胜。”作文如何立意,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苏轼《题西林壁》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

所谓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以及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审题、认识客观事物。角度新颖,立意也就新颖。如2003年高考作文,一句《智子疑邻》的故事,一般的观点主张是不能凭感情亲疏远近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识。但我们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也可以这样立意: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识事物的催化剂,正是人有了感情亲疏,才能加强促进

对事物的认知。视角的新颖,可使文章闪现出夺人眼目的亮色。

同时要优化语言。语言要有文采,这是发展等级里的要求,“有文采

;就是要求作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但并不是一篇文章中这几个要求都要具备,其实只要有一个亮点,就能使文章出彩。如引用名言警句,与历史名人的故事相配合,如果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也能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可信度。如2009年某安徽考生的高考作文《转弯之后,是个春天》的片断:

青山相伴,浊酒相随,菊花相依,归隐山林,自成乐趣,享受恬静幽雅的自然风光。陶渊明是一个成功者,他能无畏而平静地离去,释然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走进青山绿水间,在竹篱茅屋下,秋菊小径上,自酌一杯淡酒,缓缓送入口中,享受那一份宁静,享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静谧致远。或许,他真的属于自然,他热爱自然,喜爱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恬淡生活。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最终使他与仕途无缘,成就了他的文学梦,迎来了转过弯道之后的灿烂春天。

文中四次引用陶渊明的诗文名句,印证了陶渊明的成就,这些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很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三、素材求厚

积累素材。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应坚持不懈做好的一项工作,就是强化素材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的积累,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文章的。考生应注意积累如下八个方面的素材:①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情的;②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的;③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的;④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的;⑤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的;⑥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的;⑦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的;⑧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的。同时考生还要明确素材积累的多种途径。如对“借”这一素材就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从课本: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从生活:船要远航,离不开帆和桨,帆使船借助风力,桨使船产生动力。

从自然

:①紫藤萝和牵牛花,虽然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②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从历史:①诸葛亮巧借东风;②萧规曹随。

从名人名言:如牛顿说:“我之所以比笛卡儿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四、文体求稳

搭建结构。好多时候老师都对考生讲,高考时要带着“作文”进考场。这说的不是准备作弊,而是要求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心中要明白自己熟悉的文章结构。最基本的要掌握记叙文、议论文两种体裁常见的结构方式。如记叙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线索串珠式、时空贯穿式、画面组合式、穿插回放式和巧设悬念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和对照式。有时考生不光要掌握这些大的框架结构,还要细化到每一个段落,如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如何进行论述。好多考生只会用简单的观点(分论点)加材料来论证,缺乏分析,没有把观点和材料有机地连接到一起。这就要在平时做好建构,如下面的例子: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论点)古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贫寒人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读书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书……(列举论据)这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贫穷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这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

上面这则材料就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的有机连接,对论据的分析和阐述使论点鲜明。

有一部分考场作文充分体现了创造性和个性,但也必须明白文体自选不等于不讲文体。有些考生

任意而为,学了不少“四不像”的文章。“四不像”放在动物园里受欢迎,但在高考考场上就不妙了。所以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可根据话题选择最适合写的问题。例如以“坚韧”为话题,要求一定要写自己心里承受力方面的事例。另外,最好是自己平时擅长哪种文体,高考时就仍就写该种文体。

五、文面求洁

文面如同人的脸面,它给人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卷面整洁、字迹端着清晰、格式清楚规范,会给评卷老师一种清爽的感觉,这样可以获得评卷人的“感情分”。这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一篇同样的文章,由于书写好坏不同,得分会有十几分,甚至二十几分的差别。试想,如果你的书写龙飞凤舞,乱涂乱画、字不成行,谁愿意去关注你的文章呢?阅卷者情绪不佳,得分自然不高。

有的高考“疑难卷”字迹潦草,还不加标点,一篇作文“一逗到底”,看不出作文层次,导致文章结构混乱;有的字大出格如斗,有的则字小如蝇头小楷。通过微机扫描后,字大的不如字小的容易辨认,小字可以通过放大功能看清楚,如果是笔画多的大字,出格后与其他字连在一起更难以辨认了。

近些年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下降,书写很不端正。中国字要求横平竖直,可眼下一些学生的字别说美感,连基本的辨认都成问题。一些学生书写习惯不好,随意涂改、勾画、打补丁,卷面不洁,这种多处涂改的作文,既影响考生思路,也影响阅卷老师的思路

当然,要在高考作文中考出高水平,并非靠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把握时机,运用才智,调整行动,也有可能取得令人惊喜的成绩

标签: 高考 作文 高分 策略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大作文网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大作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闽ICP备18026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