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其他范文>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融合的理论模型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融合的理论模型

一、 概念界定

企业文化是一个仁者说仁、智者见智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已有300多个。为了统一认识、方便讨论,在本文中,我们将企业文界定为企业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总和。这里的主流,有两重含义:一是从人数上讲,企业文化中的理念和行为方式是大多数员工根深蒂固的信念和已经成了习惯的行为;二是从影响力上讲,企业文化中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为企业主流人群特别是企业家所推崇和支持,因而它们能在企业众多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中脱颖而出并占据统治地位。

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有两种状态:

 现实态。即企业中实际存在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

 理想态。即为提升企业绩效、增强企业核心能力而提出的,有利于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借助和运用组织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把理想态的企业文化变成现实态的企业文化、并在新的现实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想态的企业文化的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二、 理论模型

虽然使理想态的企业文化真正转化为现实态的企业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实现这种结合,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各行其是,那么企业文化就难逃飘在空中的宿命。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融合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 企业文化影响甚至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模式和制度的选择。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现实态的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二是理想态的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前者表现在,企业在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时候,必须把现实态的企业文化当作强大制约变量:当管理和现实态的文化拟合时,这个时管理将事半功倍,反之拂逆文化要求的管理将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挑战和阻力,其结果很可能会事倍功半。但这并不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实态的企业文化面前就无所作为了,特别是当现实态的企业文化已被证明成为阻碍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桎梏时,企业就必须敢于突破它。后者的影响是导向性的,即为了使理想态的企业文化落地,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决策应当与其相融而不能相左。后者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总有其背后的假设和价值取向,而这里假设和价值取向,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文化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

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实践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从而为企业文化的落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种体现,就其对象而言可分为两类,即现实态的文化和理想态的文化。现实态的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何继承和延续其中的优秀成份,并改造和抛弃其落后部分。理想态的文化,从其落地讲,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塑造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企业文化其实不外是理念和行为方式,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就其对象而言,是人,具体地说,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而这两者是高度拟合的,正因如此,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才真正能成为企业文化落地最有力的工具。

三、 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要强化现有态的文化并使理想态的文化落地,公司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当做?或者说,我们怎样才能使员工接受企业所提出的理念、从而按企业所希望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又怎样让员工接受企业所提出的行为方式、从而展示出企业所希望的行为呢?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最终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抽象地说,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办法有:

 晓之以情。即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员工意识到,“我”原本就应当这样想,就应该这么做。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方式是能够奏效的。而且一经奏效,便能比较长久地维系下去。

 动之以利。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性,通过各种利益刺激如奖励、晋升、惩罚等,引诱或迫使员工改变行为模式,从而展示企业所希望的行为。这是文化功利性的又一表现:不但企业在建设文化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功利性,而且受众的角度讲,员工接受企业文化也是有很强的功利性的。没有功利作为背后的支撑,即使现在是“主流”或盛行一时的东西,也将逐步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儒家文化之所以在统治中国社会二千多年后会渐趋式微,其根本原因在于,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学习儒家文化的功利动机的消亡。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大作文网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大作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闽ICP备18026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