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百科全书 >天文地理 >能源知识> 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也是一个与能源有关的问题

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也是一个与能源有关的问题

更新时间:2010-03-17 15:24:49

1984年,英国科学界首次向外发布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空洞的新闻。

1985年,美国的气象卫星也观测到了这个“天洞”。之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一直关注着臭氧层的变化情况。各个国家有关臭氧空洞的报道频频出现在新闻媒介上。现在,除了南极上空存在臭氧空洞外,北极和地中海上空也都形成了新的臭氧空洞。臭氧空洞的存在,说明了人类生存的地球上已发生了突然增强的大气变化,并将对人类生存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距地表10~50公里高空的平流层存在一层薄薄的臭氧层,其浓度较低,最高浓度也不过10ppm(百万分之10)。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对陆地和海洋生物的作用都很大。在太阳辐射中,存在大量对人类和地球上动、植物有危害的紫外线。而臭氧刚好能吸收它。由于臭氧层的存在,它几乎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总量的99%。这层薄薄的臭氧层形成了一道保护性的自然屏障,科学家们称之为“人类的核保护伞”。

臭氧层的变化对地球生物质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臭氧的减少必将导致紫外线辐射的增强,这将对人体抗病能力产生抵消作用,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医学专家认为,大气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辐射到地表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这将造成基础细胞癌变率增加4%;白内障患者增加0.2%~0.6%;皮肤癌发病率增加4%左右。臭氧减少,对陆生植物,特别是对农作物产生的有害影响,将使农业大幅度减产。如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在超剂量紫外线辐射后,将会明显减产,最大减产辐度可达25%。紫外线还对水里的动、植物造成严重损害,超剂量的紫外线还可改变淡水和海洋浮游生物的种群组成、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构成,从而引起生态群落结构发生演变,甚至可能造成生物灭绝等等。

关于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在国际上说法不一。但较一致认为氯氟烃、溴化烃和氮氧化物等是破坏臭氧的主要物质,其中以氯氟烃类物质的破坏性最大。氯氟烃类物质主要用于制造制冷剂、发泡剂、洗净剂和推动剂等,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氮氧化物主要来自燃料燃烧以及农用化肥。这些物质进入大气经过化学反应消耗臭氧,从而引起臭氧减少,臭氧空洞的出现。另外,核试验也是影响臭层的因素。

要保护臭氧层,目前的有效方法就是要限制和减少以上有害物质的排放。198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会议,会议签订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明文规定限制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量和消耗量。现在已有多个国家生产不含氟里昂的冰箱,我国称之为“绿色冰箱”。此外,改变能源结构以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控制使用化肥;禁止核试验等均是保护臭氧层免遭进一步破坏的有效措施。

酸雨通常是指 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其中致酸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进入大气后,在水凝结过程中溶解于水形成硫酸和硝酸,进而随同雨雪降落地面形成酸雨。

酸雨在20世纪30年代始发于北欧,目前已发展到整个欧洲;北美地区也大量出现酸雨,东南亚、南亚地区亦先后出现了严重的酸雨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酸雨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西南地区尤为严重。

酸雨的发生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有直接关系。在没有新型能源代替之前,目前还只能继续燃烧大量含碳化石燃料,这样就要继续排放这些有害物质。当前,欧洲每年排放硫3000万吨、氮600万吨,而且今后 20年内将增加20%~30%。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发展,常规能源使用量持续上升。有害物质排放量将继续大幅度增长,从而必将导致酸雨问题日趋严重。

酸雨的发生,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危害。一是破坏陆地生态平衡,造成森林大面积死亡。意大利北部地区已有9000公顷森林因酸雨而死亡;瑞典也有25%的树木死亡,14%正在危急之中;酸雨已使欧洲数百种树木绝种;酸雨还会造成大片农作物减产,甚至完全绝收。二是污染水体,严重影响水生物、植物的生长。瑞典9万多个湖泊中,有2万多个受酸雨损害,其中4万个鱼类已经绝迹;挪威南部80%的湖泊、溪水受害,1万3千多平方公里的湖面鱼类绝迹。三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植物枯死。酸雨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如钙、钾等酸化淋失,破坏土壤微生物生活环境,严重影响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生长。四是酸雨腐蚀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和含碳酸钙的建筑材料,造成大量房屋、桥梁、铁路、输电线路、城市雕塑以及室外文物的损坏。

酸雨问题已成为涉及全球的环境问题。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主要可通过以下措施来扼制或减轻酸雨的危害:一是限制和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二是改进燃料燃烧技术,对污染源进行消酸和脱硫处理;

三是加强环境绿化,大量种植耐酸的抗污染树种,用以吸收和消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是积极开发低污染或无污染的新能源,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可以说这是最重要、最彻底的治理措施。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大作文网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大作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闽ICP备18026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