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百科全书 >学科新知 >音乐艺术> 追悼会上放相声

追悼会上放相声

更新时间:2010-03-17 14:57:28

1986年10月22日下午,上海西宝兴路殡仪馆一小厅举行着哀悼蒋明星的追悼会。正当亲友们垂首之际,录音机里播出了一段相声,使参加追悼会的亲友们平添了一分思念之情……

死者蒋明星,年仅31岁,他生前性情活泼,酷爱相声,自1979年患肝硬化症以来,他同病魔作了顽强斗争,终因医治无效死亡。临终前,他再三嘱托家属,在追悼会上不放哀乐放相声。自己既然不行了,不要再增添亲友们的悲伤。于是,家属就用录音机播放了他生前最喜欢的一段相声。

在追悼会上,不放哀乐放相声,在殡仪馆里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

高度默契的双簧“双簧”这种曲艺形式跟相声类似,一逗一捧,只不过是逗的坐在前面, 捧的隐在后面。后面谈笑说唱,前面模拟表演,不断“抖包袱儿”。

双簧形成于清末。据说当时北京有一唱单弦的艺人叫黄甫臣,嗓音宏亮,才艺出众,很受慈禧太后的赏识,经常被召进宫去演唱。一次,正赶上黄甫臣闹嗓子病,突然传下旨意,要他去“供奉”。如果推托不去,就有杀头之罪。黄甫臣正在着急,他儿子在一边说:“我跟您进宫去试试。”爷俩商量一番就蒙混着进到宫里。轮到他演时,老黄弹弦子做面,儿子藏在椅子后做里,一演一唱,正在得意之时,偏巧叫慈禧看穿了,把这爷俩可吓傻了。不料慈禧因为他俩唱得不错,并没有怒色,只随口说了句:“你们这叫双簧啊,好好唱吧!”据说“双簧”的称谓便是这样来的。

到北京“老舍茶馆”欣赏文艺演出,你会看到特别精湛的双簧表演,场场都受欢迎和喜爱。只见王玉兰将一根筷子似的小棒横衔在口上,棒的两端挂两根直钩,钩的前方横一枝灯架,灯架上有三朵缎花,三枝红烛。王玉兰从袋里掏出火柴,点亮灯架上的红烛。乐声起,歌声起,王玉兰口衔灯架,竟能唱京韵大鼓,而且嘴不张,烛不摇,花不动,莺歌清丽,玉润珠圆,不知这歌声从何处冒出,好生奇怪。双簧不是相声,而是一人在前头表演,一人躲在身后说唱,前者有形无声,后者有声无形,但表演者的口型、手势与说唱者珠联壁合,天衣无缝。双簧看似轻松,实有难度。我看蹲在表演者背后的说唱者是十分紧张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看前156方的一举一动。及时把声音配上去。前者则全凭对声音的感觉及时配上动作,不能差迟微秒。

表演艺术一般都需要演员间的彼此配合,但是双簧表演则必需高度默契。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大作文网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大作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闽ICP备180269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