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百科全书 >动物植物 >植物常识> 九夏奇珍数“天花”--平菇

九夏奇珍数“天花”--平菇

更新时间:2010-03-17 15:19:17

春、秋时节,当人们走进山坡树林、田野草地时,在朽木上二草丛旁常出现一丛丛灰白色的花朵,看去似花非花,仿佛从天而降,故名“天花蕈”。天花蕈一名,最初见于陈仁玉的《菌谱》,为古代著名野生食用菌之一,到近代名为平菇。有声望的专家都认为: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平菇的发展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要问哪一种食用菌发展最快,看来要算平菇了,从80年代推广栽培以来,至今已几乎遍及全国城乡,常成为人们菜篮子里的一员。这是因为平菇有许多独到的优点:粗生易种,适应性强,可进行不灭菌的生料栽培,降低成本,产量又高,每百斤棉籽壳可生产平菇200斤左右。目前国外还出现大型化、专业化平菇工厂。菲律宾有家专门生产平菇的工厂,采用菌墙式栽培,提高菇房利用率,有利于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平菇栽培也向这方面进行推广。

目前平菇规模生产的最好栽培方法是三合一栽培法:即先用17×55厘米聚乙烯塑料袋装料进行熟料(经灭菌)制成菌袋;再用20左右×55厘米薄聚乙烯袋进行生料播种(不灭菌)制成菌袋;三是糊泥菌墙式出菇,所以叫“三合一”栽培法。

熟料制菌袋的方法同香菇菌筒制作,生料播种制菌袋方法是:以棉仔壳,或粉碎豆杆、棉杆为主料,加入1%的石膏、石灰、过磷酸钙及0.15%的多菌灵(即含量为50%多菌灵按每百斤料称75~80克)。注意:生料播种的原料一定要新鲜;是否加麸糠,应根据气温而定,天热时不加或少加,天冷时控制在10%以内,拌料时加水量:以手捏料有几滴水为宜;拌料时的酸碱性可适当调高,即呈微碱性;播种后的料袋,因袋子大,易发热,不能叠放过高,防烧菌。

糊泥菌墙出菇:在地面铺3厘米左右厚、宽与菌筒等长的糊泥带,糊泥带的长度看栽培场地的宽度,糊泥带之间留出管理走道。然后把脱去塑料袋的菌筒排放在糊泥带上,在菌筒上又抹一层糊泥,如此层层排放至一米高,顶面用糊泥抹平,或做成加水浅槽。菌筒两头露在外面为出菇面。出菇管理主要是保持土壤湿润,手背靠在糊泥上有凉感为度。所以喷水要看天气干湿情况而定。

不脱袋菌墙式两头出菇:解开菌袋两头袋口,层层堆叠至1米高,每条菌墙间留出走道。管理要点是:未出菇时,袋口的塑料袋口应收拢呈束状,以防止水分散失,当出现菇蕾时,把袋口拉开并向外稍翻卷,同时喷水保持地面呈花斑状湿润态,若地面整天呈水汪汪态则说明过多喷水,过湿有利病虫为害。注意:每采收一批菇之后,应停止用水几天,有利它“休息”。

平菇的增产措施:搔菌、复土、盖草木灰、镇压惊菌、施肥、注意病虫防治及翻面等。所谓搔菌--第二、三批菇采收后,料面板结、菌丝老化,用粗铁丝在菌料表面纵横交叉划沟,有利出菇;复土--糊泥菌墙栽培是一种复土。不脱袋出菇的,第二、三批菇后,进行脱袋埋入畦床出菇;盖草木灰--在出菇面上复盖一层二、三厘米厚的草木灰,有增温、增营养、防病虫的作用;镇压惊菌--用石头镇压,或碰击出菇面,有刺激菇蕾形成的作用;施肥--采收二三批菇后喷施0.2%尿素液、磷酸二氢钾液、淘米水等营养补充;病虫防治--以防为主,保持清洁卫生为主,配合用低毒农药,

一般出菇时不能直接向菇体喷农药,防中毒事故发生;翻面--指菌块栽培出几批菇后,翻个身,有利多出菇。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大作文网举报投诉方式:电话: 邮箱: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

大作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闽ICP备18026954号-2